原標題:200萬!5年半翻了一番
5月24日,記者從青島市政府召開的市場主體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2年5月23日,青島市市場主體總量超過了200萬戶,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字。200萬戶市場主體的磅礴力量推動了青島市經濟總量、城市財力和社會財富穩定增長,承載了數百萬人就業的基本盤,成為支撐青島市經濟長期向好的重要基礎。
截至2022年5月23日,全市實有各類市場主體2001023戶,同比增長6.25%;實有注冊資本83508.95億元,同比增長6.44%。其中,企業748474戶,同比增長7.55%,占市場主體總量的37.40%;實有注冊資本80914.5億元,同比增長6.38%。包括內資企業20653戶,同比增長0.85%,占市場主體總量的1.03%;實有注冊資本14987.62億元,同比增長9.20%。私營企業713887戶,同比增長7.9%,占市場主體總量的35.68%;實有注冊資本58291.29億元,同比增長5.43%。外資企業13934戶,同比增長1.18%,占市場主體總量的0.70%;實有注冊資本1495.56億美元,同比增長10.67%。
個體工商戶1234854戶,同比增長5.64%,占市場主體總量的61.71%。農民專業合作社17695戶,同比減少3.96%,占市場主體總量的0.89%。
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0萬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從2016年12月突破100萬,再到今年5月突破200萬,5年半的時間,青島全市市場主體總量翻了一番,反映出青島市場經濟發展的生機與活力。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市市場主體總量排名第5位,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量為193戶,排名第3位,意味著5個青島人里就有一個“老板”。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全市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同比有所下降,但增長的質量仍然保持良好勢頭。一季度新登記市場主體中,企業占比40.87%,超出全省12個百分點;新登記企業數量為2.47萬戶,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
今年以來,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06326戶,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總量增速放緩。新登記數量排名前五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建筑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分別新登記39426戶、17041戶、7827戶、7361戶和7324戶,共計78979戶,占全市新登記量的74.28%。增長率排名前三的行業分別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64.7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4.61%),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49.3%)。
超98%是民營市場主體,成拉動經濟重要力量
“全市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局長郭振棟介紹,全市市場主體突破200萬戶,其中民營市場主體占比超98%,民營企業占全市實有企業總量超95%。2019年、2020年、2021年全市民間投資分別增長20.9%、13%、8.3%,高于全國16.2、12、1.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全市投資比重分別為52.5%、57.5%、59.8%,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郭振棟詳細介紹了扶持民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舉措。
構建民企發展政策體系
構建政策供給體系。出臺《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促進辦法》《關于支持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編制《青島市“十四五”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和三年行動計劃,為民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政策保障。印發實施“保經營穩發展”18條,“我幫企業渡難關”20條和“復工穩企”行動計劃22條,分類引導、區市聯動,助力民營中小企業抗擊疫情,穩定發展。
完善政策宣貫體系。連續三年編制《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政策一本通》,發布《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服務導航》,創新“政策速遞”形式,以短視頻的方式進行政策精解,提高了政策可看性、傳播率和時效性。組織選聘了290名青島市企業政策服務專員,涵蓋各涉企政府部門和企業服務機構,構建起政策服務重心下移、區域覆蓋、延伸觸角、精準輔導的新體系。
搭建政策兌現體系。針對企業反映的“政策不易找、申報靠腿跑、進度看不到”等難題,開發建設“青島政策通”一站式政策服務平臺,打造了“一口發布、一口解讀、一口兌現、一口服務、一口評價”政策惠企機制。平臺瀏覽量累計突破340萬次,匯集惠民惠企政策文件、資訊近2萬條。
聘民企老板當政府顧問
強化制度規范。推動出臺構建新型政商關系“17條”和《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創意創新創業的若干規定》,建立市政府經濟顧問制度,聘請了27位民營企業家為首批市政府經濟顧問,讓民營企業家在政府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的確定上有發言權。
完善機制支持。出臺《青島市推進民營企業創意創新工作實施方案》,鼓勵企業提出發展的創意和想法,給予“一業一策”“一企一策”扶持。目前已召開18場民營經濟創意會和項目落地會,創意項目總投資金額超400億元。
搞好活動促進。開展“青島企業家日”活動,通過立法確定每年11月1日為青島企業家日,11月第1周為青島企業家宣傳周,采取多種形式營造親商愛商氛圍。市委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弘揚企業家精神座談會,舉行“青島企業家日”圖片展,推出“百朵金花耀島城”“了不起的創業者”“同心青島”等專題宣傳。2021年度全國“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中,青島成為營商環境最好的十個城市之一。
破解融資難融資貴
支持企業擴投資上項目。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措施》,全面促進民間資本真正“敢投、能投、愿投”。印發“項目落地年”實施方案,組織開展“抓項目落地、促企業扎根”系列活動,先后組織32場專題宣講,超百萬人次在線觀看。
幫助企業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引導融資擔保機構降低擔保費率,創新擔保模式,2022年一季度為488家(次)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28.18億元。創新開展中小微企業政策性轉貸,累積服務企業3175家(次),提供轉貸資金476.92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2.28億元。
賦能企業提升發展水平。設立全國首家民營中小企業大學,實施百千萬中小企業培訓計劃,上線青島民營中小企業大學線上商學院,開展線下專題研修班和高質量發展講堂,線上線下服務企業超20萬人次。
暢通企業訴求解決渠道。開通“市委書記信箱”,累計督辦專辦民營企業來件611件,辦結率100%。建立清欠長效工作機制、事前摸排機制、投訴線索受理機制和協同工作機制,累計幫助民營和中小企業追回逾期欠款31億余元,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的社會氛圍。
培育“十強”領軍民企
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實施“十強”領軍民營企業培育行動,精準培育龍頭企業。2021年5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3家企業入圍山東民營企業100強,56家企業入選省民營創新百強和創新潛力百強;17家民營企業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
做專做精“專精特新”企業。打造專精特新—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金字塔式成長賽道,2021年新培育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2417家,同比增長58.9%,近年來共培育認定市級“專精特新”企業5099家,獲評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達97家,數量位居副省級城市第四位,開展“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工作,2家“專精特新”企業首批登陸北交所。
做新做優“四新經濟”企業。突出新模式、新業態產業鏈條,打造雛鷹—瞪羚—獨角獸階梯式培育成長賽道,開通綠色服務通道,精準施策,4家加速器被認定為首批“青島市瞪羚獨角獸企業加速器”。連續三年舉辦全球獨角獸500強大會和新經濟高成長企業發展論壇,13家企業入選“2021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入選企業數量位居中國城市第五。
融通融合大中小企業。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小企業三年行動,聯合大企業平臺重點賦能中小企業發展,通過培訓提升、上平臺用平臺、產融對接等,全面開放產業應用場景,新增3.3萬家中小企業在卡奧斯上平臺、用平臺。五是融匯融生青深滬企業。成立“青深”“青滬”企業家聯誼會,舉辦深圳、上海企業家走進青島專題活動。啟動“膠州灣對接深圳灣青島民營中小企業行動計劃”,成立民營中小企業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心和長三角協同創新中心,線上線下入駐企業已達200余家。
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環境影響,經濟運行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嚴峻,給部分企業帶來了困難,在這種形勢下,青島市出臺了助企紓困42條和“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有效應對疫情沖擊、提振市場信心。下步,要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市黨代會、市“兩會”的部署要求,以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為主線,以實施民營經濟壯大計劃為抓手,以培育實體經濟和四新經濟領域企業為重點,以開展“我與企業共成長”活動為載體,推動實現全市場資源要素配置、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培育、全體系全門類政策服務和保障。
(半島全媒體記者王媛)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椰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