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兜里十元的貧困戶,到資產十萬元的“羊司令”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馬英歌 通訊員 孫京信 王 菡
平度李園街道貧困戶于克山在精準扶貧政策幫助下,短短三年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蛻變,從兜里只有十元到擁有價值十萬元的羊群,引得不少鄉親嘖嘖稱贊。
7月1日,平度李園街道城西秦皇河邊,一群調皮的小羊在河溝自在覓食,像是一朵朵滾動的白云。“白云”飄過,一位皮膚黝黑、走路有些瘸拐的中年男子走在后面揮動鞭子,儼然威風十足的“羊司令”。他,就是曾經的貧困戶于克山。
誰能想到,“羊司令”之前還是一名大家口中“等、靠、要”思想嚴重,向別人要吃要穿的“懶漢”。于克山今年54歲,孤身一人,又得過腦溢血,留下肢體不協調的后遺癥,4年前被李園街道周戈莊村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于克山一度心存怨氣,對社會總是抱著敵視態度。
老于的困難,讓人揪心,他的犟脾氣,也讓扶貧干部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一度還傷透了心。“前幾次去找于克山的時候,他對我們干部很抵觸。”李園街道扶貧辦負責人劉輝介紹,“于是,我們就經常去,有時候還特地買點菜到他家一起做飯吃,跟他一塊打掃衛生,收拾家。慢慢,他和我們熟悉了,話也漸漸多了。抓住他這個微小的變化,我們就從宣傳政策入手,但他有時候聽進去了,睡一覺又改變了主意,整整花了3個月,終于扭正了他的觀念。”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過去,我老覺得扶貧干部不可靠?,F在,覺得扶貧干部真好,他們不嫌麻煩,一次次過來講政策。家中的點滴事他們都記在心頭,幫忙解決,我之前真是對不起他們。”于克山掏出了心窩子話。
2016年,于克山建起了養殖場,飼養蛋雞和鴨苗,但他哪有心照料,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效益一直不理想。眼見剛扶起來的脫貧信心要開始消沉,這可急壞了街道扶貧辦的工作人員,一直幫著搞市場調研。千難萬難,路對了就不難。2017年3月,劉輝信心滿滿地找到消沉的于克山,詳細地說出了養羊脫貧的想法:“只要你肯干,養羊技術我包了,資金問題我也幫你想辦法。”在劉輝的鼓勵下,于克山致富的心思又“活”了起來。當月,于克山就領到18只小羊。
怕于克山歲數大、學歷低,聽不懂養殖技術,街道開展的培訓班講完后,劉輝總是請專家們再單獨開個小灶;擔心他偷懶不上心,工作人員下鄉的時候,總會繞路去看一下;母羊要產小羊的時候,工作人員早早聯系好專家去進行指導;因個人征信問題,街道多番協調,幫忙申請扶貧小額貸款3萬元;防疫期間,幫其購買飼料、給羊圈消毒,做好防護等。如今,于克山養羊已成規模并且沒受疫情影響,劉輝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在真情幫扶下,只有初中文化的于克山一步步成為 “羊司令”。“每天早晨7點以后,趕羊群出去吃草,一天能走10里路,自己的腿腳都比之前利索多了。”為了養好 “脫貧羊”,于克山還利用放羊的間隙,刻苦鉆研養殖知識,“別的我不敢說,現在只要羊有什么癥狀,我看一眼就知道了。”
3年的時間,從18只羊變成了100多只;從兜里最窮時候只有10多塊錢的窘迫到擁有價值近十萬元的羊群,于克山說,他要把以前荒廢的日子補回來。“疫情過后,街道要組織我們學習網上銷售,聽說在網上接單后,兩天就能送到外地。”于克山說,將來他要成立企業,帶著村民一起養羊。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在平度,正有無數個于克山,沐浴著黨的扶貧政策,干群手牽手、心連心,駛離貧困點,奔向小康路。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