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登央視!青島農村娃把家鄉小吃做成全國特色
(記者 崔文靜)生為嶗山人,偏愛海涼粉,長大做成“全國粉”。
在青島嶗山沙子溝,有位叫劉超中的民營企業家,他把村兒里家家會做的海涼粉,發展成了暢銷全國的青島特色小吃,曾被央視《致富經》和《生財有道》兩度報道。
如今,赴深圳考察學習歸來、即將結束市金融辦掛職的劉超中,正準備給他的涼粉實業嫁接上金融資本的翅膀,用上市解決實體私企的融資難題。
家鄉的粉為啥不能走出去?
生在嶗山下,和很多老青島人一樣,劉超中從小就愛吃海涼粉。
2007年,南方的朋友來爬嶗山,頭一次吃到海涼粉后隨口說:“這種涼粉南方沒有賣的,你給我包裝幾盒子,我拿回去給朋友嘗嘗吧。”
“這粉帶不走,不好拿,也放不了幾天。”劉超中趕忙解釋。
家鄉的粉外地人愛吃,為啥不能賣出去呢?這么好的東西,不該只屬于青島,得讓全國各地的人吃到。
沒幾個月,劉超中注冊成立青島源海底海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帶上女朋友馮曉叢做起了海涼粉。
賣了婚房賣涼粉
劉超中原是建筑公司的潛力股,馮曉叢是媒體記者,兩人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干卻要辭職賣涼粉,多少有些北大學生賣豬肉的意思,家里人實在想不通。
除了親朋好友的不支持,很快,現實又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第一批海涼粉賣出去,就被大批退貨。
保質期太短,粉里有海藻渣……這些青島人司空見慣的事兒,外地人可不買賬。
當初湊啟動金就費了不少事,如今虧了,錢去哪兒找?
收手不干?不少人這樣勸劉超中和馮曉叢。
“誰創業還不經歷點兒風雨?這點兒小事兒就能嚇倒?”小兩口一合計,賣了婚房,接著干!
拿著婚房的錢,兩人通過當地政府找到中國海洋研究所李敬博士,經過一年多研究,成功研制出可以在常溫下存放3到8個月的海涼粉,傳統手工制作留下的海藻渣問題也解決了。新制的海涼粉干凈衛生,廣開銷路,五六年后銷量過億。
如今,夫妻倆根據年輕人的喜好,不斷創新產品,研制出瓊脂條、海藻空心膠囊、各種口味的海藻凍。
源海底的牌子,也在各地響亮起來。先后獲評青島十大旅游特色商品、青島名牌、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國青島食品安全健康品牌、山東省消費者最信賴的品牌等榮譽稱號。
“企業創新只改產品行嗎?得變價值觀”
盡管獎項一個接一個地拿,銷量也不錯,對劉超中對自給兒的企業可不太滿意。
“想讓全國各個地方的人都能愛上咱青島的海涼粉,這得擴大規模,可惜資金不夠。”
融資難,這是劉超中的頭疼事兒,也是中小型民企的普遍難題。
怎么辦?干等政策扶持?維持現狀不再擴產?
劉超中的策略是:轉變價值觀。
在青島市工商聯的幫助下,去年他去深圳體悟學習,如今在青島市金融辦掛職。
走出去才能看得清,看得清才能會學習,會學習才能發展好。劉朝中感嘆:“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只創新產品可不行,關鍵是價值觀。只有從觀念上創新了,才有可能突破瓶頸,方能有前途。”
以前,他認為金融和實體產業互不相干,如今了解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看了深圳人在資金運用上的敢融敢投,熟悉了資金運作流程。劉超中正計劃在澳洲上市。
他說:上市,讓供應商等持股,可以把企業變成大伙的企業。而只有企業盈利人人分羹,讓更多供應商、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大伙才能真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企業永葆活力。
[來源:青島新聞網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