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半年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家,首發融資額全國居前,創投風投機構加速集聚 資本為何對青島點頭
本報記者 白曉 宋弢
今年以來,青島在資本市場上成績亮眼:上半年,全市新增境內上市公司6家,實現首發融資超81億元,是去年的13倍。在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共36個單位的綜合排名中,青島首發融資額位居全國第3位。目前,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51家,市值突破6500億元。
與此同時,創投風投機構加速集聚。今年5月,2019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以來,青島市新注冊創投風投機構160家,其中新增管理人80家、注冊資本23.7億元,新增創投風投基金80只、認繳規模172.4億元。
“最近一段時間,基本上每天都與一到兩家創投風投機構洽談落戶事宜,今年以來已經面談了100多家機構。”青島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王鋒的忙碌從側面印證了資本對青島的青睞。
投資界有句名言:投資趨勢,永遠不會錯。資本對青島點頭,首先是被青島澎湃的發展大勢所吸引,是對青島當前發展方向的肯定——
在全國版圖上,青島擔負著“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的使命;于全省,青島正扛起“打造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的重任。7月,上合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要求青島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明確了青島在新時代國家開放戰略中的定位。8月,山東自貿試驗區揭牌,青島再次站上改革開放最前沿。
人努力,天幫忙。相較于政策疊加帶來的天時地利,人的努力更為關鍵:今年以來,青島“學深圳、趕深圳”,謀求更高坐標“搞活一座城”;以更努力的姿態聚焦高質量發展,在全市發起“15個攻勢”,掀起了熱火朝天的發展熱潮,也對資本形成了難以抗拒的吸引力。
深圳前海創投孵化器總裁余登魁直言:“業界都能感覺到,青島這半年來變化很大,在很短的時間里成為一方創新創業的熱土。”
余登魁的話頗具代表意義,“來青島發展就是站在中國開放發展的新風口”已成為資本圈的共識。9月26日,注冊資本50億元的光大理財公司落戶青島嶗山,這是青島目前引進的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青島也成為繼北京、上海、深圳后,第4個擁有理財子公司的城市。
光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曉鵬表示:“我們將理財公司放在青島,讓不少原本駐京的理財專家千里迢迢奔赴青島,就是看重了青島當前面臨的重大發展機遇和良好發展勢頭。”
資本流向,歸根結底取決于產業層次和經濟形態。今年以來,青島新經濟全面起勢,各種市場要素更具流動性,產生了更大的產業空間,也是資本向青島點頭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青島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本加快向高科技、新經濟轉移。上半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增長24.2%,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38.1%,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59.3%,醫藥制造業投資增長346.1%,化學纖維制造業投資增長90.2%,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88.2%,均高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2017年以前,青島市上市公司業務領域集中在化工、電器設備、機械設備、家用電器等傳統行業。2017年以來,青島市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15家,從行業屬性看,覆蓋港口、生物科技、綜合物流、環保、食品產業等多個新經濟行業。尤其是今年以來,蔚藍生物成為全市第一家上市的生物科技產業企業,海爾生物醫療也成功登陸科創板。隨著青島產業升級,資本市場當然會水漲船高。”王鋒介紹說。
資本點頭,還離不開平臺思維在資本市場發展中的充分運用。今年以來,青島以平臺思維推動城市更高效發展,資本市場受益匪淺。作為全省首家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青島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目前已有上交所、深交所、畢馬威等30多家中介服務機構進駐,
可為青島周邊、山東乃至整個北方地區企業提供產業轉型升級、創業投資、上市培育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務。基地工作人員林育姿告訴記者:“通過整合國內外優質金融服務機構,基地各類培訓效果特別好,場場爆滿,有的企業家因為座位不夠站著聽完全場。下一步,基地還將對接引入倫敦證券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在基地設立辦公室。借助這個平臺提升青島企業的資本市場意識。”
前海創投孵化器目前已在青島成立青島創投孵化器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資源配置平臺,形成創投不同要素之間在青島的互動耦合。目前已在即墨落地一只10億元的基金,并帶來了飛機發動機維修、海底探測等前沿科技項目。
搭起平臺唱大戲。據統計,目前青島市形成了500家擬上市企業儲備庫,80%以上為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制造等高新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科創板工作實現破題,形成了61家全市科創板上市后備企業動態資源庫。青島已形成“上市一批、申報一批、輔導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發展格局。
[來源:大眾日報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