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一書記帶來艾草香 扎根基層兩年帶領村民致富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曉哲
再有兩個月,市人大常委會駐村第一書記張宇航的派駐工作就將結束,他要趁這當口把手頭上的掃尾工作做完,再跟村“兩委”會班子討論一下接下來村里的發展問題。黨齡24年的張宇航堅守黨員使命擔當,兩年前來到平度市田莊鎮南肖家村做第一書記,強黨建、惠民生、促發展,用兩年的時間帶領全村人走上了一條幸福路。他來村以后,村里的道路修葺一新,村“兩委”班子干勁兒十足,艾草種植加工也成為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的芳香路。
強黨建,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隊
6月26日,從青島驅車近3小時記者來到南肖家村,正趕上張宇航跟村“兩委”成員開會,商討即將到來的“七一”活動和艾草代加工合同的簽署問題,以及討論村里即將完工的基礎設施。“放心好了,我走之前肯定會把這些事兒都辦完。”張宇航面對班子成員表態。
兩年時間很短,但這兩年南肖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都感激這位好干部,“大家都不舍得讓他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肖丕友說,而這段時間他也抓緊一切時間拉著張宇航取經,跟他商量兩個月后村里的發展問題。面對村民的不舍和對他走后的擔心,張宇航說,村民們以后有什么困難盡管去找他,他也會一直關注著這里的發展,因為對這里有了感情。
1991年12月入伍的張宇航身上有軍人的干練和堅毅品質,2014年他從北海艦隊轉業到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工作,現為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行政處四級調研員。擁有24年黨齡的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2017年9月,張宇航成為南肖家村的第一書記。進村第一天,滿懷熱情的張宇航卻碰到了棘手的現實:陳舊的村委會辦公用房、村里破舊的房屋和道路以及幾乎沒有任何進賬的村集體收入。而他面對的最棘手的,是村民們的不信任。
要想當好第一書記,張宇航意識到必須要把村“兩委”班子給帶起來。上任第一件事他就籌資6萬余元改造了村委會辦公場所,并將激勵干勁兒的話寫在了墻上:“不做懶漢做硬漢,帶領村民加油干!”村里的黨員和百姓看見這些改變,內心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意識到第一書記來真是要干事的,人心也慢慢聚攏過來,原先開會召集不起來人,現在開會大家更加積極,都知道是在為村民自己干事。
兩年的幫扶時間畢竟有限,“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才是給村子留下發展的根本。他立即開展調研,重點走訪黨員和低保戶、貧困戶、殘疾人家庭等特困群體,與他們座談交心,宣傳工作政策,全面掌握黨建方向、村莊實際和群眾需求,與“班子”一起研究制定了《南肖家村幫扶發展二年規劃》,確定了“抓黨建固根本、抓民生促和諧、抓產業助發展”工作思路,還吸收年輕黨員進入“兩委”班子,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村干部坐班制度等。環境好了,設施全了,干部坐班正常了,村民辦事方便了,人氣自然也就旺了。
幫扶期間,市人大常委會機關成為張宇航堅強的后盾,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宋遠方親自抓,負總責,多次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到南肖家村進行實地調研,專門抽時間面對面、手把手向張宇航傳授扶貧工作經驗做法;常委會黨組先后5次召開會議專題聽取扶貧工作匯報和研究、部署、推進扶貧工作;還先后19次到村進行實地調研、項目考察,積極主動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聯系人大代表和相關企業,共同出主意想辦法,協調資金項目幫助扶貧村解決實際困難,發展村集體經濟,先后從有限的辦公經費中撥付了100余萬元扶貧資金,幫助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困難,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
惠民生,提升村莊凝聚力
開完會后,張宇航帶記者到新建好的村文化活動中心參觀,路上碰到了開車經過的村民跟他熱情地打招呼,還一個勁兒地要讓帶個瓜回去吃;張宇航跟村民說著體己話,聊著家常,十分熱絡。
幫扶的根本目的是讓村民享受到好的政策,過上好日子。到村后張宇航發現,村里基礎設施落后,又沒有像樣的休閑娛樂場所,晚上和農閑時村民無處可去,無事可做。針對這些情況,他開始多方籌措資金,著手要徹底改變村莊面貌。他邀請山東省規劃設計院對南肖家村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了“一心”“二軸”“三點”“四片區”的區域劃分,為小小村莊繪制了一張高水平的藍圖,為村莊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今走在南肖家村的路上,會感嘆于小小的村莊如此整齊劃一,硬化路面上干凈整潔,道路兩邊的樹木郁郁蔥蔥,過些天路兩邊還會種上各種花草;墻上的彩繪更是一扇扇窗口,展現著南肖家村百姓生活的美好。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融入了張宇航的心血,在他的牽線搭橋之下,由平度市人大常委會幫助協調修建了村西1300米水泥路、并對進出村東西2條近2000米的主要街道鋪設了瀝青路面,修建了排水溝和路邊石,對村主要道路進行了景觀綠化和植樹;機關籌資43萬元修建了村東、村南約600米長的排水溝;籌資45萬元硬化了村內4條道路,近6000平方米。
在村莊南頭新建的文化活動中心更讓這個村顯得“高大上”:小廣場上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活動中心配備活動設施、圖書閱覽室,還有一間計算機室。張宇航說,這正是依托人大代表的力量,由一位代表給建起來的。“為了幫扶群眾,我把所有能用上的關系都用了。”為建這個活動中心,協調籌措資金75萬余元,包括200平方米的黨員培訓室(電腦學習室)、文體活動室、黨群服務站和6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廣場,并協商市體育局、市教育局捐助了室內室外各型運動器械及桌椅、書柜、圖書等附屬設施。村里原本就有舞獅的傳統,但多年來已經荒廢。為成立村專業舞獅秧歌隊伍,張宇航和村黨支部書記每人自掏腰包1500元給村民置辦上行頭,重新喚醒了南肖家村擁有70余年傳統的舞獅秧歌隊,既豐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促發展,小小艾草香飄千里
要想讓南肖家村有持久的致富之路,必須要有產業。對于此前村集體幾乎沒有任何經濟收入、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的狀況來說,如何扭轉這一局面是一大難題。張宇航想到了一位從事艾草產業的朋友。“艾草管理容易,基本上不招病蟲害,一年能收割三茬,效益也不錯,為何不試試。”經過與村“兩委”反復研究,決定從土地上做文章,引進和種植高收益經濟作物。經過市場調研和土壤檢測,先后兩次帶領鎮、村黨組織書記赴河南南陽艾草基地考察調研,最后決定引進發展中草藥艾草產業種植,采用“公司+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
在南肖家村,一大片艾草長勢喜人,“艾草基本上不用管理,你看等艾草長起來,下面基本上也不會長草了,還不招病蟲害。”村民肖丕會因艾草種植而受益,每畝土地能多收1000元,一年算下來這個家庭因為小小的艾草能多收萬把塊錢。
剛開始村民還不太相信這個能掙錢,張宇航就鼓勵村“兩委”成員、黨員帶頭流轉土地,利用鄉賢做村民工作,最后由村黨支部書記、3名黨員和10名群眾共同流轉的40畝土地開展了試種工作。目前,試種的“宛艾5號”試種成功,全年收割3茬,共收干艾草近60噸,按每噸收購價格1500元,相比傳統種植小麥、玉米一年兩季收益每畝增收800元至1000元。試種成功后,村民的顧慮消除了,周邊鎮村的干部群眾前來參觀咨詢;當時不相信艾草種植能掙錢的村民孫海明現今成為種艾能手,擔任村艾草種植合作社種管隊長和外村推廣種植技術員。目前,周邊鎮已試種20畝,高密市產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試種30畝,西海岸新區種植110畝,并加入合作社,統一收割和收購。
田莊鎮還注冊了“艾香田莊”公眾號,南肖家村成立了艾草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方成立了山東魯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并開辦加工廠,在村里建成小型的艾草文化體驗館,結合艾草文化宣傳、艾草產品體驗,逐步開發艾草產品。去年12月14日與南陽市臥龍漢草艾絨廠聯合生產的15種產品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展銷。近期,與山東某飼料廠簽訂供銷合同,增加了1臺專門為飼料廠生產艾粉的設備,年生產艾粉能力3600噸,擬打造山東省唯一的專供飼料廠的大型艾粉廠;打造山東省“艾草特色產業示范村”、山東省最大的“飼料用艾粉加工廠”。后期擬舉辦南肖家村艾草文化體驗節,推廣展示南肖家艾草產業文化。在張宇航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擺脫空殼化,一年增收8.04萬元,為村集體未來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張宇航說,未來村里還想繼續深化艾草產業,以此帶動大健康特色產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發展的紅利。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