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年內第五次“雙降”的落地,存款利率跑不過CPI的“負利率時代”正式宣告來臨。在這種情況下,您的資產配置和理財途徑是否也在悄然變化?理財師們在新形勢下又有哪些資產配置的建議?連日來,本報今理財工作室通過半島官方微信、線下問卷等方式展開“負利率時代”的理財新方向調查,共收集問卷700份(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50人)。通過調查記者發現,資產穩定增長仍是市民投資理財的主流需要,而在投資渠道上呈現出一些變化。
資產配置“穩”當頭
在記者搜集來的700份問卷中,64歲(含64歲)以下的投資者共計650份,其中,19歲~25歲問卷60份,26歲~40歲問卷432份,41歲~54歲問卷138份,55歲~64歲問卷20份。
“作為當今社會中流砥柱的60后、70后,他們有著穩健增長的資金;以‘第五代股民崛起’的80后、90后,品味到投資市場的個中滋味,這些群體是投資市場的‘主力軍’。”青島銀行臺東六路支行理財經理李瑋表示。在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占個人總資產的比例看,大約有1/3的投資者選擇了10% ~30%這一比例,而占比低于10%和超過70%的投資者所占比例,不足25%。
市民對資產增值的渴望并不如想象中強烈,404位受訪者表示,資產“穩定增長”是投資的主要目的,只有80位謀求財富增長的速度,占比12%左右。
求穩的心態,還反映在風險偏好上。記者統計發現,“我希望承擔風險,愿為獲得較高回報承受較大負面波動,能夠承擔本金損失。”僅有74人,而“我對風險的態度一般,愿接受較小負面波動,只要回報能明顯高于定期存款”及“我希望避免風險,能夠接受輕微的價格波動,以追求高于定期存款的回報”的累積達到372人。“比存銀行活期劃算就行。”35歲王先生的這句話代表了不少參與問卷調查的投資者心理。
對銀行存款熱情的下降,在調查問卷中反映得非常真切。2015年第三季度前,將銀行存款(活期+定期)選作主要投資渠道的市民有276人,存款利率走低之后直接下降為148人,減少128人占總調查人數的20%。尤其是活期存款,因利率走低,選擇人數由三季度前的128人下滑至66人,減少將近一半。但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上,還是有超過1/3投資者抱有熱情。
四成人仍青睞炒股
2015年的股票市場,幾人歡喜幾人愁,而在大格局未變的情況下,投資者對于股市的熱情和信心,仍舊沒有減退。在調查中,記者發現,2015年三季度之前,共有260位投資者將股票視為投資的主要渠道,占比超過40%。雖然6月份以來有一波股票的連續下跌,這絲毫沒有影響,選擇股票投資的人數仍舊相當。
華林證券青島分公司延吉路營業部今年5月份正式開業,總經理王建林介紹,5月份開業后經歷了開戶數的回落期,平均單日開戶數量僅為個位數,而在國慶節后呈現爆發性增長。“每天開戶數在雙位。”王建林說。
在王建林看來,IPO的重新啟動,更是一個機遇。“新股的賺錢效應更能夠成為追求資產穩健增長,收入最大化的途徑。”他分析,現階段,作為成熟的投資者而言,目前手頭剩余資金的最好去處就是股市,而對于想進入或者剛剛進入的投資者而言,一定要在有專業服務水平團隊的指導下理性投資,畢竟股市有風險。
互聯網理財漸受關注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一種新的投資方式,互聯網理財被提出并迅速被消費者所熟知。特別是央行連續雙降、股市階段性疲軟等一系列因素推動下,互聯網理財更加火爆。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互聯網理財的接受度并不低,在雙降前,148位投資者將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視為投資渠道,之后達到172位。其中,“寶寶類”產品等為市民接受。
不過,對于互聯網理財的接受度,投資者仍舊趨于保守,比如說在可投資資產中,僅有50多名投資者愿意拿出一半可投資資金在互聯網理財,七成以上投資者表示,即便投資互聯網理財,也不會拿出總投資金額的30%。
■服務這些投資渠道,您懂嗎?
債券和基金:債券是一種金融契約,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
王建林介紹,挑選以及投資企業債可以著重關注三個方面:評級、公司基本面以及宏觀背景。評級重要,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能否在規定期限內償還投資人的本金和利息更為重要,投資者挑選完債券之后,還需考慮宏觀大背景。
而基金則和股票市場有一定聯系,對于一些沒有時間或者太多投資經驗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成長性比較好的基金作為標的,比如跟改革題材有關的基金。
貴金屬: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釕、銠、鈀、鋨、銥、鉑)等8種金屬元素,一般投資而言,常說的即金銀投資。
“金銀投資相對比較穩健,尤其是黃金產品,它既有商品屬性也有金融屬性,一般國家儲備都會配置上黃金。”沃德黃金總經理王吉頌說:“選擇一定的時機,為家庭配置上黃金,一般占家庭投資比例10%左右,是不錯的投資方式。”
不過王吉頌表示,12月美聯儲的加息預期越來越強,黃金價格還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此時不建議市民介入。
■老年人
不懼“雙降”,理財仍保守
記者同時準備了50份調查問卷,在社區、超市和銀行,對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投資觀念進行了調查,和“65前”相比,他們的投資渠道相對單一且保守。
在調查中,有37位老年人將活期存款當為他們主要的投資理財渠道,而僅有8人不看重定期存款。相較而言,銀行理財產品是11位老年人的選擇,他們的投資期限,也多在一年以上。
和年輕人不同,兩人老年人在理財渠道的“其他”選項中寫入了“買房保值”,卻沒有一人選擇第三方理財機構產品和互聯網理財,對此老年人的看法也非常一致:不了解和不信任。
對于資金方面,只有4位老人表示會拿出超過三分之一的錢來投資,而超過50%的則只有一位。在此同時,中老年人對于風險的承受能力也很小,除了4人表示能夠承擔較小的風險外,其余的老人均表示不愿承擔風險或希望能夠規避風險。
而通過調查問卷上“2015年前三季度投資手段”和“存款利率走低后的投資手段”這兩個問題的對比來看,降息實際上對中老年人的投資手段并沒有太大影響,投資手段并沒有明顯變化。
■建議資產咋搬家,理財師“對癥下藥”
隨著“負利率時代”的悄然而至,儲蓄大搬家的景象不難想象,但如何搬家卻困惑著大多數的投資者。青島銀行臺東六路支行理財經理李瑋圍繞不同年齡層的客戶給出簡單的投資建議以供參考。
80后、90后:大部分肩上仍背負著房貸、車貸的壓力,資產仍需慢慢積累,卻擁有較好的理財意識,互聯網金融的支付方式已逐漸取代他們錢包內的現金,股票、基金也都略有涉及。
建議:針對他們資金量較小、投資意識較強、風險規避欠缺的特點,基金定投、“寶寶”類產品、期繳保險更適合這類客戶群體。
60后、70后:有著穩健增長的資金、長期積累的投資經驗,在樓市前景并不看好的現在,股票、基金成為大多數承受力較強的人們的選擇,但投資比例如何科學配置又是一個重要課題。
建議:“標準普爾堅挺資產象限圖”被公認為最合理穩健的家庭資產分配方式:日常開銷賬戶占比10%,這些可以選擇流動性較強的理財產品;杠桿賬戶即“保命”資金占比20%,可以選擇意外傷害險、重疾險等,??顚S谩⒁孕〔┐笥靡酝话l的大額開銷;投資收益賬戶占比30%,這些主要通過投資股票、基金等方式創造高收益;長期收益賬戶占比40%,這筆資金可考慮銀行理財、國債等方式。
退休人士:隨著退休群體的支出與收入比率的不斷增加,積攢一輩子的資金也開始謹慎對待,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開始降低。
建議:銀行理財產品、國債、部分儲蓄型保險等產品。
本版文/記者 周曉荷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