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趙天琦 發自廣州
9月初,北京市順義區政府公布了對企業掛牌新三板的政府補貼政策。這是自去年底全國性稅收清理實施以來,北京市首個出臺的新三板政府補貼政策。它的意義不僅局限于此。實際,這也預示著針對掛牌新三板企業的補貼政策在一度遭受質疑后,再次卷土重來。
去年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下稱62號文)。該份《通知》的出臺,使得新三板補貼政策將被取消的聲音甚囂塵上。其時,業內人士普遍預測政府對于新三板掛牌的補貼政策可能就此壽終正寢。
而在今年的5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各地與企業已簽訂合同中的優惠政策將繼續有效。62號文規定的專項清理將待另行部署后進行。新三板企業所享受的優惠政策得以延續。
北京華沛德權律師事務所負責新三板業務的張永福律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透露,政府對新三板掛牌的優惠政策對促進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對于該不該取消補貼的爭論也一直存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曾有企業為了拿政府獎勵而沖擊新三板,但最終又未選擇掛牌的案例”。
在張永福看來,新三板整體發展勢頭向上,相關優惠政策的力度將逐漸減少,甚至退出也并非沒有可能。
掛牌獎勵最高超300萬元
政府對于企業掛牌新三板的補貼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
當年,為促進一批優質高新技術企業到新三板市場掛牌交易,北京市科委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對股份制改造成功的高新技術企業每家補貼20萬元;在新三板實現掛牌的每家企業,補貼50萬元;輔導企業改制成功,且該企業實現在新三板掛牌的受托科技中介機構,每家機構按服務收入的30%予以補貼,最高不超過10萬元。
隨著,新三板范圍由中關村(8.49, -0.02, -0.24%)園區逐步擴至全國所有的高新技術園區,乃至最后突破高新技術園區的限制,北京市科委的上述政策也被推至全國各個地區。
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市的180多個縣區、園區對新三板掛牌實施財政補貼等獎勵措施,金額從30萬元到200萬元不等。同時,由于省、市、區三級的獎勵或補貼政策可層層疊加,部分企業累計可獲得的獎勵金額甚至超過300萬元。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省級獎勵的200萬元加上大慶市高新區獎勵的120萬元,企業掛牌新三板后可獲得的獎勵金額高達320萬元。
從地域分布來看,江蘇出臺的省、市、區級獎勵政策數量最多,為30個;浙江和廣東緊隨其后,分別為26個和14個。同時,時代周報記者還發現優惠補貼政策數量的多寡也與新三板企業掛牌數量呈一定的正相關性。據清科私募通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5月31日,股轉系統中掛牌企業數量前三位的地區為北京、江蘇和廣東,分別有442家、318家和273家。此外,上海、山東、浙江、湖北等省區的掛牌數量也超過了100家。
從獎勵金額上來看,掛牌企業數量較多的江蘇省對掛牌成功企業獎勵30萬元。省級獎勵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還有陜西、內蒙古、江西、新疆等省份;超100萬元的省份則有黑龍江、遼寧、河北等。其中,黑龍江省以獎勵200萬元在省級獎勵中獨占鰲頭。
此外,寧夏回族自治區還按掛牌時間的不同設定了不同的獎勵金額,對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分別予以獎勵100萬元、50萬元和30萬元。
清科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的一次性成本在110萬-160萬元之間,包括向主辦券商支付的改制費和推薦費、律師費、審計費以及向證券業協會繳納的備案費。一般而言,相關部門給予的獎勵金額都能覆蓋企業的掛牌成本,在獎勵金額較高的地區甚至會出現富余。
除去優惠政策力度各有不同,在實施政策的具體方式上,各地也略有差別。最直截了當的便是企業成功掛牌后,相關部門直接予以一次性獎勵,有不少地區將補貼細化成與中介機構簽約、股改完成、材料被受理、成功掛牌等不同階段,并分段予以補貼。例如,貴陽市花溪區就出臺政策,對于企業在完成股份制改造、主管機構正式受理和成功掛牌三個階段,分別予以30萬元、30萬元和15萬元的獎勵。
此外,也有部分地區的優惠補貼政策僅針對一定數量的早期掛牌企業,如廣州市僅獎勵前30家掛牌的企業30萬元,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則對前10家成功掛牌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其余的獎勵50萬元。
亦有部分地區在企業掛牌后按首次融資規模的百分比進行相應補貼,如福建省龍巖市規定,對首次融資的企業,按實際投資總額的2‰進行獎勵,最高限額為100萬元。
優惠政策一度暫緩
相關優惠獎勵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企業將目光聚焦新三板市場,但這一政策也并非一直暢通無阻。
去年底,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清理規范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稱“62號文”)。62號文要求,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統一要求,清理規范本部門出臺的稅收等優惠政策,各地區要同步開展清理規范工作。凡違法違規或影響公平競爭的政策都要納入清理規范的范圍,既要規范稅收、非稅等收入優惠政策,又要規范與企業繳納稅收或非稅收入掛鉤的財政支出優惠政策。
該份通知一出,業內專家預測政府對于新三板掛牌的補貼或已走到盡頭。時代周報記者了解到,62號文出臺之后,確有部分地區暫停了相關優惠政策,但也有部分地區的獎勵政策并未停斷。
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金融辦的相關負責人張廣軍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七臺河市去年出臺的對于新三板的獎勵政策并沒有受到62號文的影響,一直有效,“我們這個是政府的獎勵政策,直接由財政撥款,跟稅收優惠政策不同,與62號文也并不沖突。在全省也沒聽說有因為跟62號文沖突而調整的”。
時代周報記者觀察發現,在各地區政府對于新三板掛牌企業的獎勵政策中,措辭并不相同。一些政府使用的是“獎勵”,而另一些則使用的是“補貼”、“補助”等字眼。
張永福也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部分暫停政府補貼的地區是因為通過稅收優惠或返稅方式完成補貼政策的,所以受到了62號文的影響。”例如,蘇州市相城區出臺政策規定:企業改制時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給予區級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額補助。
而在今年5月1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下稱“25號文” ),明確已出臺的優惠政策,有規定期限的,應按規定期限執行;沒有規定期限的,要妥善設立過渡期,在過渡期內執行;各地與企業已簽訂合同中的優惠政策,繼續有效。此外,62號文規定的專項清理將待另行部署后進行。
隨著25號文明確了各地與企業已簽訂合同中的優惠政策繼續有效,各地政府對于新三板掛牌的獎勵政策重振旗鼓,并有部分地區新出臺政策,獎勵金額也未有降低。
今年5月底,河北省政府引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意見》提出,積極引導和鼓勵創業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掛牌融資,對上市、掛牌成功的企業分別給予15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30萬元省級獎勵。
9月8日,北京市順義區政府公布了對企業掛牌新三板的政府補貼政策,對新三板擬掛牌企業在完成股改后補助50萬元,完成掛牌后再給予80萬元。這也成為自去年底62號文下發以來,北京首個新三板政府補貼政策。
與此同時,政府的獎勵政策更多地趨向于對掛牌成功企業的一次性獎勵,并且多為現金獎勵,避免了通過返稅補貼而涉及清理稅收政策的風險。
優惠政策爭議
針對新三板掛牌的優惠補貼政策,曾多遭各界人士討論:一方面,企業對于政府的補貼趨之若鶩;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政府補貼有違市場公平,并無法避免企業為拿到分段的補貼只完成股改而不正式掛牌。
對此,張永福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道,政府補貼新三板掛牌企業主要是鼓勵扶持性質,對于整個資本市場上市的企業都普遍存在。“在我的理解中,這并不違背市場公平的原則。企業掛牌新三板也不是圖補貼和獎勵。對政府部門來講,企業登陸新三板,本身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規范,在規?;l展后,企業按規定上交的稅收很容易就能彌補補貼的金額。算經濟賬的話,政府也一點都不吃虧。”張永福說。
今年6月正式掛牌新三板的佳德聯益(832703)的董事長秘書楊小姐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是否有政府補貼,我們也依然是選擇掛牌新三板。這是為了企業的發展,并不是為了拿政府補助。并且,我們是掛牌成功后再申請政府補貼。”
目前,政府優惠獎勵方式多為掛牌后一次性獎勵,并且需要企業在掛牌成功后通過申請才可獲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業為獲得階段性獎勵,只股改不掛牌的現象出現。
張永福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之前在補貼比較高的地區,確實有一些企業選擇為了得到政府補貼而嘗試新三板掛牌,“原來大連有些企業就是這樣,因為它是分段給,有些企業是做了股改拿到補貼之后就選擇不掛牌了。當時的中介費用也不高,所以拿了補貼之后還會有剩余”。
但張永福也認為,現在很少有企業是為了拿獎勵而選擇掛牌新三板了。“政府對新三板掛牌的補貼,對于企業涌入新三板起了很積極的作用。一開始,很多企業是因為有補貼才下定決心去做的。但是現在大家也都逐漸意識到掛牌新三板的好處,我判斷在此后相關的補貼力度也會逐漸減少。”張永福進一步解釋說。
新三板市場的持續升溫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其中。今年7月,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首次超過滬深A股上市公司數量總和,截至9月18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達3493家。此外,還有977家企業的材料被股轉系統受理,在排隊等候審查。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