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收益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自今年5月開始也持續 “瘦身”,8月更是創下了年內新低。業內人士提醒,隨著中秋節、國慶節雙節臨近,銀行會相應發行節日理財,收益預計會高于平常,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此時“入場”。
銀行理財產品一直是低風險、收益穩健型投資品,但如今理財產品雖然風險較低,收益也在走下坡路。“其實,今年1至5月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并未下降,甚至出現小幅反彈的現象,基本在5.1%至5.2%之間。”銀率網分析師殷燕敏說,即使央行接連降息降準,銀行也沒有下調理財產品收益。“但自6月份開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開始逐漸下滑,收益在5.5%以上的理財產品已經非常少見。”銀行業內多位人士向記者表示。根據融360數據顯示,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早已跌破5%,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則在5.2%至5.3%之間。今年8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4%,再創年內新低,銀行理財產品已經連續四個月下跌。”
“今天去了幾家銀行咨詢理財產品,理財師建議我中秋國慶那段時間買理財收益會高一些。”市民姜女士說。眼下,預期年化收益率突破6%的產品非常鮮見,收益明顯高于平常的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成了投資者的“心頭好”,許多中老年投資者在接到客戶經理的電話或短信通知后,不惜在發售首日去銀行門口排隊等待購買。按照慣例,銀行一般都會提前宣傳節日理財產品,并在節日當周正式開放申購。昨日,記者走訪銀行發現,目前各家銀行還暫未公布今年中秋、國慶雙節銀行理財產品的相關詳情。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買銀行理財產品“固定收益”與“預期收益”不同。比如,固定收益為5%,到期實際收益率就是5%;而“預期收益”并非實際收益,寫的是“預期收益率5%”,到期的實際收益率可能為4.5%,收益不確定。再就是留心產品的“提前終止”。比如,部分金融機構會為了沖考核時點而發售高收益理財產品,當過了時點,資金面回暖,金融機構就會選擇提前終止高收益理財產品,因此投資者在購買前,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提前終止的條款。 (記者 景虹)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