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被工信部約談!這18家車企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
一直以來,業內人士都將生產一致性視為造車新勢力量產難以逾越的門檻,有意思的是,素來以“四大工藝”為驕傲的傳統車企居然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8月2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針對2017年各地公安交管部門通報的存在較多違規問題、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中發現問題的18家企業進行了約談,并予以通報。(名單見文末)
在會上,工信部裝備工業司通報了對公安部反饋的違規車型進行核查的情況。通過對2017年全國各地公安交管部門在辦理新出廠車輛注冊登記時發現的“涉嫌違規”汽車產品進行逐一核查,確認共有3163輛新出廠車輛存在違規行為。
而在工信部組織的2017年度車輛生產一致性監督檢查中,則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實車參數與批準參數不一致、不符合國家標準等違規行為,同時通報的,還有2017年新能源汽車生產一致性專項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部分企業實車參數與批準參數不一致、不符合國家標準等有關情況。
具體問題主要集中在未按規定安裝側后防護裝置、車輛產品標牌,未按規定粘貼車身反光標識,車輛識別代號打刻不符合國家標準、隨意鑿改,外廓尺寸和整備質量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或《整車出廠合格證》參數不一致等方面。
針對存在違規問題的企業,按照違規性質及嚴重程度不同,工信部分別給予行政處罰、撤銷問題產品、限期整改、批評式約談等處理處罰措施,同時將違規信息錄入了工信部車輛生產企業信用信息管理平臺。
早在2014年,汽車產品的生產一致性引發了業內的熱切關注。當時,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發通知,要求做好機動車環保產品一致性檢查工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對此評價道:“相關部門早就制定了產品一致性要求,在執行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次動真格的了。”
此前,監管不嚴被視為造成生產一致性問題的主要原因。
李萬里指出,在檢查過程中,如果每輛車都送檢,既不經濟,也不現實,必然采用樣品送檢的辦法。這就要求必須加強使用過程中的檢查,保證送檢車輛與銷售車輛的一致性,在實際過程中,相關部門疏于監管。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相關部門在產品生產一致性的問題上加大了監管力度。
2017年6月2日,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對2016年嚴重違規的20家車輛生產企業的通報》,依據《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管理有關規定,將違規車型在《公告》中予以撤銷,并將違規產品數量排名前20的車輛生產企業予以通報;
另一方面,已搭建完成的汽車生產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在加強了汽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管的同時,也對構建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毋庸置疑,汽車產品的安全、環保、節能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當下建設汽車強國的重要基礎。工信部在會上提出,各有關企業應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強化車輛產品生產一致性管控,嚴格做到誠信自律,確保合格產品出廠,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附:
2017年度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較多車輛生產企業名單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