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車險變相降價現象依然嚴重 綜合費用率控制仍為監管重點
眼下,正是險企沖擊開門紅業績的關鍵時期。產險公司也是如此。部分險企為了在短時間內沖高業績,“拉關系”、“送禮品”等手段又再次登上舞臺。業內人士認為,這種變相降價的惡性競爭行為,最終可能讓整個行業受傷害。因此,監管的關鍵環節在于如何遏制變相降價的惡性競爭。
據消費者程先生介紹,其家用汽車臨近續保期,近日其接到投保的某大型財險公司的續保電話,經過計算,程先生投保的車險總保費為4000多元,對方承諾,如果他近期在該公司續保,就贈送兩張面額為500元的某電商平臺購物卡。“這個優惠力度讓我感到驚訝,雖然作為消費者感覺很劃算,但也不由得感到這個行業的競爭是多么慘烈。”程先生表示。
很顯然,該險企的這種做法違反了《關于整治機動車輛保險市場亂象的通知》的規定,承諾贈送合同之外的利益,并且額度高、流通性強,與現金差異不大。記者了解到,在年底年初沖擊業績時,銷售渠道給出的優惠力度往往比平常更大,買車險送禮品的行為依然很普遍。“不同渠道都有贈送的情況,而且線下渠道往往比電網銷渠道送得更厲害,行為更隱蔽,監管也不易察覺。”某財險公司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業內人士認為,這種競爭手法才是對其他險企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也是應當重點防范的惡性競爭手段。他們分析認為,盡管政策明令禁止贈送合同之外的利益,但僥幸心理仍然普遍存在,且其手法往往屬于“潛規則”,監管的力量難以觸及每一個領域,查處難度較大,這也是該問題難以根治的原因之一。
“車險綜合費用率要控制在100%以內,特別嚴防2018年1月份和一季度出現類似2017年一季度的反彈。”四川保監局近期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事實上,這正是當前全行業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控制費用,規范競爭,推進行業平穩發展,防范系統性風險。“這也反映出一季度保險公司沖業績往往以高成本為代價,其中就包括贈送合同之外的利益帶來的成本。”上述財險公司人士表示。
“與贈送卡券等變相降價的行為相比,險企贈送真正的服務要美好得多。”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例如,道路救援服務不僅關乎消費者的體驗,也有其社會意義,使保險不局限于單純的經濟補償功能。同時,買車險送卡券等行為直接增加險企的剛性成本,并且幾乎覆蓋所有車險客戶,而救援服務只提供給部分有需要的人,因此,救援服務在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同時,卻未必給險企增加大量成本。“要重點盯防的是變相降價競爭,服務方面重點要抓明白消費,言行相符。”該人士指出。
為規范車險市場競爭,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日前發布了《財產保險公司機動車輛保險增值服務操作實務要點》,該《實務要點》劃定了機動車輛保險增值服務的范圍:防災減損類和救援服務類兩大板塊。防災減損的具體內容包括車輛安全檢測、代為駕駛、代為送檢,以及安全停靠。救援服務則包括事故救援和故障救援。中保協表示,險企可結合自身實際,在兩大板塊的服務范圍內選擇增值服務項目,但不得贈送代駕券等形式的有價證券。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